我看了看大部分做小米 11 的内容, 甭管文字还是视频. 开场白都离不开 "环保", 吃瓜群众也从小米 11 不送充电器的预告开始痛骂, 又因可以选择改成路人转粉的表扬 --
即便如此, 我朋友还是选择支持环保, 他说任何东西只要加上环保都会变得美好.
比方 --
当然小米 11 本身也很吸引我, 即便不看发布会光靠别人给的一些关键字词, 我就心痒了 --
- "轻装上阵啊"
- "时间静止啊"
- "趴趴趴啊"
我去?! 还有趴趴趴? 这么过分? 这还是手机吗?!
"噢, 不对, 是 888(晓龙的处理器)."
而我上手的这台叫烟紫, 名字文艺, 背面是素皮, 皮感滑溜, 手感挺佳, 不佳的是这外观却没那么淑女, 主要是背后的层次有点复杂, 尤其摄像头 --
"现在的年轻人真会喜欢 BilngBilng 的东西?" 我疑惑.
没多久, 她就给我一个肯定 --
"喜欢啊, 肯定喜欢啊, 怎么会不喜欢呢?" 她很爱不惜手地把玩起来, 眼睛早与这设计产生了共鸣感 -- 我妈.
当然在所有的配色中, 我个人挺推荐白色, 男人嘛, 肯定知道你们都钟爱大白大白的.
回到硬件上, 这次小米 11 最大的卖点是屏幕.
先从屏幕的玻璃说起 -- 大猩猩玻璃 Victus, 跌落高度能到 2m, 刮擦能力为前代 2 倍. 验证这些数据的真实性都很简单, 摔一下就可以.
于是 --
我只敢裸奔使用, 不过会故意将它和钥匙放在一块, 几天下来没任何刮痕, 再交个底这是我第一次敢裸奔来用一款手机, 最大的体验不是这块玻璃有多耐刮而是触感上确实很滑, 我很少会摸到这么滑的玻璃, 明明是玻璃却有着绸缎布料般的触感, 妙哉妙哉. 而不妙哉的是宣传上小米用了很多专业性名词介绍这屏幕的素质:
我和各位交个底, 一个字 --
"吓?"
坦白讲我不太喜欢这观感, 它有点偏向电视的浓郁调色, 看视频的时候确实会非常惊艳, 但浏览网页刷个微信又觉得有点别扭, 而我个人是偏向淡雅的色彩, 幸好小米能有 "原色" 这选项, 切换后的感觉还行, 白色也不偏冷.
但接下来又是一系列的吐槽, 我在 iPhone 12 Pro Max 的视频里提过一个观点,"怎样定义一步智能手机?".
我的答案是: 现在的智能手机, 智能在于它能感知这个世界.
如果将这番话去度量小米这块屏幕, 它真的很笨, 笨的地方如下 --
太多强大的功能都因后面那三字成了败笔 -- 未启用.
此话咋讲?
因为我对着这屏幕总会不自觉地思考 --
我改不改开护眼模式? 可开了护眼模式, 屏幕又黄?
屏幕防闪烁的模式, 我应该选普通模式, 还是防闪烁模式?
AI 大师画质引擎要不要开啊? 什么场景开比较好? 但开了, 它又提示会耗电, 那我在只剩下 60% 的电是不是不开比较好?
对了对了, 亮度那里还有一个阳光模式以及夜光屏, 这怎么搞?
这一系列的问题真让人想能有名性格开朗, 思想开放的人上门讲解, 因为真的太繁琐, 我很希望有天小米在吹捧这些功能时它的背后全是智能而非全靠用户自行摸索 --
- "我现在要到户外, 屏幕会自动开启阳光模式."
- "我现在看低分辨率的视频, 屏幕会自动开启超分辨率增强."
我不怕我为发烧而生, 我只怕我的耐性很快被烧完...... 因为类似的繁琐也体现在拍摄上 -- 小米 11 那枚 500 万像素长焦微距镜头 --
"如果你有十足的创意, 就一定会爱上这部'显微镜'. 它有着令人惊叹的微观拍
摄能力, 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创作视角."
我兴致冲冲地因官方的介绍开始创作, 然后我懵了, 准确点是它有点懵, 这微距镜头使用起来有点门槛, 首先它在稍微暗的场景里基本失效 --
你一定要把它放到亮度较足的地方, 然后再让镜头慢慢 "摸" 才能清晰.
每次使用微距拍摄, 它的对焦能力都很考人耐性, 我甚至觉得要不小米取消它把成本加在外观上提升质感.
让我不解的还有这微距镜头的图标:
进入拍照时它是打开或关闭微距镜头, 而在锁屏界面上我又看到它, 按照正常的逻辑我以为它是开启微距拍照, 但系统又特意配了个挺挑逗的文案 --
好吧, 我不是一个容易拒绝的男人, 结果 --
视频的标题叫:"一秒沦陷", 不瞒各位我能撑到 30 分钟才沦陷, 中间换了一次姿势...... 因为脖子有点疼 (事后再重新看看这俩图标, 其实还是有着差别, 只是很微不足道的差别), 同时小米的屏下指纹识别, 如果你的锁屏界面不是白色壁纸还好, 它能明确显示指纹区域.
要是白色的话, 那就直接......
包括一亿像素上的 30 倍放大, 在 2 倍放大时还能很清晰, 但 3 倍后画面开始不太行, 5 倍也只是勉强能接受, 我很难想象 30 倍的使用场景在哪, 因为它的画质真的不太能看:
直到有一天朋友跟我说:"郭栩鹏, 你真不懂 30 倍放大的魔力."
"大师此话何解?"
他眯了眯眼, 嘴角是鬼舞辻无惨的笑意,"你找个摩天轮放大 30 倍试试看, 肯定会拍到不一样的风景."
我一脸莱纳. 布朗精神错乱的问号:????
吐槽归吐槽这是否意味该手机就不值得买呢?
如果是, 为什么还那么多人买, 智商税?
于是我又想了想, 其实上面那些行为是有点为测评而测评的意味, 就像它的很多功能都是为了卖点而卖点. 假如抛开一切, 按照平日那样正常对待, 结果好像又不太一样了.
首先我习惯功放音乐, 小米 11 的喇叭是与哈曼卡顿合作的, 哈曼卡顿这牌子挺有名的, 但我不会说这喇叭让我惊艳, 哥我还是见过世面的人, 咱们实事求是 -- 它不太刺耳.
很多手机喇叭拉满后都特别刺耳, 明明播的是东京冷, 怎么唱着唱感觉是在叫, 叫着叫着又有点热呢.
有一次, 我看保时捷 GT3RS 的视频, 真被热到了, 而且很燃, 声音拉满后配合 6.81 寸的屏幕, 感觉手里就是捧着一小小的电影院, 所以要是各位入手这款手机我建议无论看什么视频都要把音量拉满, 即便那些视频尾音都带 "蝶"!
而关于这款手机还有人问我各式各样的问题, 比方晓龙 888 是否翻车, 续航如何, 手感如何, 唯独一位旧同学他问 --
"这手机用三年卡不卡?"
我觉得这问题很奇怪诶, 奇怪的是智能手机发展到现在真的有点性能过剩的感觉, 要不然为什么每个厂家重点宣传都是拍照而非芯片, 如今的芯片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已不太会存在卡顿.
但他还是问了, 过往我发过很多手机的图片他都没留言, 有些明明就比小米性价比高, 但他只咨询小米, 我不晓得小米做得最好, 我也很难向他保证三年后它不卡, 而他问的原因我猜或许是像我这种即将年迈 40 的人其实已懒得了解其他牌子, 好比现在我连 Realme 和 Redmi 都分不清.
所以你刚开始认识一个牌子, 这牌子会像是初恋, 初吻, 初夜, 早从你心里埋下种子, 这种子不会发芽, 可它会搁在那.
而我真心希望小米对待我们这群有种子的中年男人, 系统上能再精明些再简约些, 因为那些曾经一起喊 "为发烧而生" 的人也慢慢不再年轻, 而这么一群人或许早不玩游戏也不需要发烧的配置, 他们坚持买小米, 我不会说这是热爱, 大概还是一种惯性的依赖, 我觉得小米对待这份依赖应该不忘初心, 这里的不忘初心应该要像小米第一代的操作系统 --
没有精彩的引导.
没有潜移的广告.
没有累赘的设置.
如果皆没有, 那就很足矣.
来源: http://www.dgtle.com/article-16403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