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正和岛原创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正和岛(ID:zhenghedao)
这次疫情, 给全球经济带来百年一遇的重创. 一时之间, 全世界都是悲观的情绪, 很多人茫然四顾, 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走了.
然而翻开历史, 可以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 很多伟大的公司都诞生在经济危机时期.
比如:
宝洁和通用电气诞生于 1873 年经济大恐慌时期.
通用汽车诞生于 1907 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IBM 诞生于 1911 年的一战前夕.
联邦快递诞生于 1973 年的石油危机时期.
再以 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例, 很多大公司都十分艰难, 美国汽车业三大巨头 -- 通用, 福特和克莱斯勒销量全部大幅下滑; 还有不少巨头破产, 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 这家成立了 100 多年的华尔街金融大鳄轰然倒塌.
但与此同时, 法国的欧莱雅公司 2008 年上半年销售额逆市增长 5.3%; 日本资生堂公司也逆势飘红;"优衣库" 也是这一年爆发, 并催生出了新晋日本首富 -- 柳井正.
这说明危险和机会永远都是并存的, 每一次动荡都会有人倒下, 也一定会有人站起来, 这是历史的铁律.
01
商业出路 究竟在哪里呢?
首先, 我们要记住一句话: "答案" 永远都比 "问题" 高一个维度.
当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 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必须将自己的立场升高一个维度, 才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比 "产品" 高一个维度的是 "品牌", 比 "品牌" 高一个维度的是 "文化", 比 "文化" 高一个维度的是 "文明".
什么是 "文明" 呢? 就是站在人类发展进程的角度看到各种现象,"文明" 就是这个世界最高维度的东西了.
因此, 做 "产品" 要有 "品牌" 思维, 做 "品牌" 要有 "文化" 思维, 做 "文化" 要有 "文明" 思维.
我们经常提到一个传奇的词 "降维打击", 什么叫降维打击? 就是将自己升一个维度再去跟对手抗衡, 那是战无不胜的.
其实 "人" 也好,"产品" 也好,"IP" 也好, 都是文化的产物. 我们现在要做社群, 要做品牌, 要打造 IP, 这些东西背后是文化. 未来如果不做文化, 没有文化, 基本上就是无路可走.
为什么现在全球的大牌 (奢侈品) 大多发源于欧洲呢? 因为这些大牌起源的时候(欧洲文艺复兴之后), 当时资本主义刚刚统领全球, 欧洲是全球文化的引领者, 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强势文化造就了强势的品牌, 引领了全球.
这次疫情, 是世界经济史的一个转折点.
比如在控制疫情方面, 东方国家的效率明显好于西方国家, 尤其是中国, 很短时间就基本将疫情控制住, 而且在利用经验和资源支援全球, 这说明东方文明已经在新一轮全球化中占据引领的位置.
这也叫: 风水轮流转, 各领风骚数百年.
也因此, 中国的文化不再是弱势文化了, 而是强势文化了,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的强势输出, 必然会诞生一批品牌, 这是接下来最大的 商业机会 , 而且其中一定会有品牌成为中国文化崛起的象征, 成为全球都在追逐的大牌.
商业的 "暴利时代" 虽然过去了, 但是 "厚利时代" 到来了, 这个厚利的载体就是品牌, 就是文化, 乃至于文明.
然而 "文明" 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如果非要把这个概念具象化,"文明" 就是价值观, 世间万物一定会朝着价值最优的序列去排列组合, 谁能代表最高阶的文明, 谁就能汇聚天下的消费者.
现在做品牌的逻辑跟之前不一样了, 之前做品牌只需要你足够高大上, 足够优雅 / 时尚就可以了, 如今做品牌还需要你有鲜明的价值观, 比如旗帜鲜明的设计理念, 比如对于公共事件所采取的措施, 对于公共话题所持有的观点, 对于热点问题所抱有的态度等等, 未来的品牌必须有自己的 "三观".(这一点我们会在下面再详细讨论)
02
海量新品牌的崛起
这一点也很关键, 中国崛起的一定不是某几个品牌, 而是一大批林立的新品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呢?
因为中国的市场是最特殊的市场, 这一点跟欧美和日韩完全不一样. 在中国, 不仅有开放的电商平台, 有开放的物流平台, 还有开放的供应链平台, 这些资源都是共享的. 只要你有好的产品, 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迅速销售出去.
而在欧美和日韩, 这些体系都是被巨头掌握的, 中小品牌根本没办法开发这些系统, 这就形成了巨头的垄断,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欧美和日韩的零售商都是巨头, 他们都是全球采购 / 全球供应, 他们的优势就是全球化式布局, 可以迅速将全球最便宜的产品卖到价格最高的地方去. 比如 ZARA/H&M / 沃尔玛等等, 走的都是这种路线.
这些巨头刚进入中国时情形都还不错, 但是这两年已经风光不在了.
举个例子, 十年前我们用的日化用品, 基本上都是宝洁提供的, 没错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个世界巨头, 但是今天我们再看一下自己用的这些日化用品, 有几个还是宝洁旗下的那几个大品牌呢?
宝洁这家已经快 200 年的公司在今天业绩大不如前, 不是偶然, 而是必然.
因为中国作为它主要的战略要地, 其市场情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互联网和物流的发展, 诞生了很多小众品牌, 这些小众品牌的销售渠道就是拼多多 / 淘宝 / 云集等平台, 甚至还有很多微商品牌, 这些商家就像蚂蚁雄兵一样蚕食宝洁的市场份额, 而且这些产品专盯细分人群, 有各种各样的细分功能, 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于是那些大而全的产品就被抛弃了.
这就是 海量的品牌的崛起, 这将是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动力, 也是独有的经济现象, 而且极有可能为世界其它国家提供发展模版, 比如中国已经在输出自己的互联网模式和 "新基建" 了, 这其实就是在帮助世界建立新商业系统.
其实, 中国的互联网给世界经济最大的贡献, 就是将资源平台化 / 共享化了, 而不是被某个巨头霸占着, 这就给中国那些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而作为普通的制造型企业, 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些互联网平台提供的资源, 必然被淘汰.(至于怎么利用, 我们下面会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如果从文明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中国文明的最大特点是四个字:"和而不同", 讲究的就是多元化并存, 这是造就海量品牌崛起的内在力量.
西方文明的核心在一个 "赢" 字, 而中国文明的核心是一个 "和" 字, 这是两种不同的文明逻辑, 如果从人类文明的走向来看, 下一步的大方向一定是多元化并存的格局.
上面讲那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 我们必须得扎实地做自己的品牌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品牌呢?
我们先来看产品层面的问题.
03
匠造精神 的崛起
我经常说, 企业的发展有一个规律: 短期拼 "营销", 中期拼 "模式", 长期拼 "产品".
企业的成功, 刚开始往往需要借势, 要站在风口上. 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就得靠模式, 模式必须是最先进 / 最符合时代潮流的. 然而一个企业要想能够长远发展, 必须得能提供过硬的产品或服务, 否则一定玩不下去.
我们身边已经发生很多这样的案例: 很多企业都曾无限风光, 它们要么靠风口, 要么靠营销, 但是时间一拉长, 他们就倒下了, 还记得黄太吉吗?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而像最近出事的瑞幸, 都没到拼 "产品" 的阶段, 直接在拼 "模式" 的阶段就倒下了.
因此, 未来的时代一定属于有 "匠心" 精神的企业, 所谓 "匠心" 就是百般打造产品的那种耐心和细致.
一个产品 (作品) 从 0 到 99% 那部分可以靠时间和精力完成, 这些也都是钱可以买到的. 但是从 99% 到 99.9% 乃至到 99.99% 的那部分, 却取决于一个人的热爱和心态, 就是 "匠心".
谈到 "匠心" 就要谈到 "做人" 上面了, 和企业发展的规律很类似, 人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个规律, 那就是: 短期拼 "机遇", 中期拼 "能力", 长期拼 "人品".
而且我坚信一个优良人品的人, 做出来的东西一定不会太差. 前段时间, 我看到刘德华的一个采访, 让我非常感慨:
他说好演员有两种, 第一种是 "天才" 型的, 比如周润发和梁朝伟这种, 这种人天生就有演戏的才能, 很会演戏.
第二种是 "好人" 型的, 这种人虽然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 但是人品各方面很好, 能够听取别人意见, 虚心好学, 勤奋上进, 这种人演的戏也不会差.
显然, 刘德华就是这种好人型的好演员. 反观我们身边那些成功的人, 靠天分成功的真的很少, 大部分人都是刘德华这种,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普通人的成功靠什么? 靠的是自己的品行和心性, 一个勤劳 / 踏实 / 善良又上进的人, 做出的事一定不会太差, 做出的产品一定不会太差.
说到这里, 我们不妨来总结两个社会规律:
1. 人类的一切竞争, 归根结底都是 "人品" 和 "产品" 的竞争.
2. 人类的一切胜利, 都是 "价值观" 的胜利.
中国经济的下半场, 必然会崛起一批有匠心的企业, 以及一大批善于创造, 踏踏实实做事的人. 它们不仅引领了社会新风尚, 还引领了最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以上是产品层面, 下面我们再来看经营层面的问题.
04
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客户
水木然经常说, 商业的重心发生变化了, 之前的重心是 "产品", 未来的重心是 "人群".
未来我们经营的不再是产品, 而是消费者. 那么经营 "产品" 和经营 "消费者" 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大区别:
如果你想方设法地把产品卖给 10000 个消费者, 这就是经营产品的逻辑.
如果你先把产品卖给 100 个消费者, 然后力争让每个人消费 10 次, 同时每个消费者还能再帮你找到 10 个消费者, 这就是经营消费者的逻辑.
两种办法的结果看起来是一样的, 消费频次都是 1 万次, 但是第一种办法你需要投放大量的广告, 需要大量的营销费用. 而第二种却只需要提高服务质量, 最重要的是, 第二种办法是没有边界的, 消费频次在无限扩张.
第二大区别:
经营 "产品" 是向所有人提供所有的商品; 经营 "人群" 是向不同人群提供最合适的产品.
未来社会 "人以群分" 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如果去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成本必定会居高不下. 只有去满足一个特定人群的需求, 才是最符合时代需求的生意.
这就是 Costco 和沃尔玛的区别, 为什么 Costco 越来越火, 而沃尔玛 / 家乐福 / 乐购这种传统大型超市都在先后退出中国市场? 因为它们就是在试图向所有人提供所有的商品, 而 Costco 就是在努力为中产阶层提供他们最合适的产品.
因此, 沃尔玛 / 家乐福 / 乐购退出中国, 也不是偶然, 而是必然, 和宝洁衰退一样, 这就是传统国际巨头的宿命.
最后, 我们的 "获客方式" 发生了重大变化!
05
消费者主义
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有一句经典名言: "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 , 这句话放在今天更加贴切.
很多人埋怨说现在生意不好做, 然而我最近在全国跑了一圈之后, 依然有很多人生意做得很红火, 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 放弃了 "传统获客", 全部依靠 "线上获客".
所谓传统获客, 就是我们通过打电话 / 投广告 / 线下社交 / 分销等等方式去开拓客户, 这种方式第一成本会越来越高, 第二效果会越来越差.
所谓线上获客, 就是利用短视频 / 自媒体等各种平台去生产相关的内容, 比如以下两个方面:
1. 免费的内容分发, 比如在抖音或今日头条广泛地传播文章 / 短视频.
2.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 制作成短小精悍的爆款课程, 可以免费, 也可以卖得很便宜.
这样就能吸引别人成为你的粉丝, 然后再成为你的客户. 线上获客的本质是生产内容, 再进一步来讲是价值获客, 而且这也是品牌建设的一部分, 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点, 未来做品牌必须时刻传递自己的观点, 价值主张, 以及价值观.
这才是未来获客的主流方式, 尤其是这次疫情之后, 更让我们看到了线上获客能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广告 / 电话 / 分销获客手段, 以及那种靠补贴和烧钱抢人的方式都在逐步失效, 瑞幸这次就是很好的例子, 别人因为贪图小便宜而来, 一旦小便宜没有了, 大家就离开了.
以利相交, 利尽则散; 以势相交, 势败则倾; 以情相交, 情断则伤; 人与人之间唯一长久的关系, 不是 "依靠" 和 "被依靠", 不是 "馈赠" 和 "被馈赠", 而是 "成全" 与 "被成全", 留住一个消费者的最好办法就是成全他.
还有一点很重要, 未来最重要的不是你能圈住多少消费者, 而是你能找到多少人愿意帮你去圈消费者, 能不能广泛地寻找自己的代理人, 这是小生意和大事业的关键区别.
怎么做呢? 可以把线上导来的流量, 直接导入到线下, 采取见面会 / 培训 / 招商会等形式, 从中选择部分比较合适的人发展成为代理, 甚至合伙人 / 股东.
我们一定要去激励那些忠诚又有贡献的消费者, 这种奖励不再只局限于小恩小惠, 一定会变成长期的激励, 比如期权, 股权等等.
未来最值钱的不是产品, 不是资源, 而是消费数据, 什么是消费数据? 比如用户信息, 会员库, 粉丝等等. 谁掌握了大量消费数据, 谁掌握了主动权.
未来商业的重心就是讨好这些消费者, 我们可以称这种变化为商业的 "消费者主义".
究其本质, 商业的权力发生了转移, 从 "生产方" 转移到 "消费方". 之前生产者掌控一切, 而未来是消费者决定一切, 一切都是以消费者的意志为转移. 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 掌握商业的主动权.
未来, 将有海量的品牌出现, 这些品牌将非常善于聚合人, 他们用内容和用户建立起强关联. 他们懂得如何更好运用群众的力量, 每一句话都蕴含了发动群众的艺术.
综上所述, 做品牌的逻辑变了, 建渠道的逻辑变了, 获客方式也变了, 如今很多公司 / 产品都可以从头再做一遍.
有大破才有大立, 万物凋谢之日也是万物复苏之时. 商业的逻辑大变天了, 紧握旧地图找不到明天的太阳, 固守旧思维发现不了新大陆.
你还在原地踏步吗?
来源: http://www.tuicool.com/articles/qQ3Efqq